学院简介
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、底蕴深厚,以工科为主,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综合性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。学院因油而生、因油而兴,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乌鲁木齐石油学校。建校69年来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牢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初心,坚持立德树人、德技并修,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。秉承“厚德、崇能、唯实、求新”的校训精神,已培养6万余名扎根边疆、服务新疆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,是新疆石油石化工业人才培养的摇篮。
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、自治区优质高等职业学校,是教育部首批“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”、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、全国第二批“现代学徒制”试点单位、全国首批“1+X”证书制度试点院校,是自治区首批工匠学院、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校、新疆石油石化职教园区理事长单位、丝绸之路亚欧院校(职教)联盟理事单位、新疆工业企业职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,入选首批国家IPv6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试点项目、自治区职业教育示范园区,获2024—2026年度绿色低碳公共机构称号。
一、学院概况
学院现有克拉玛依、独山子2个校区,占地面积3491.24亩,建筑面积53.71万平方米。其中,克拉玛依校区占地面积2914.92亩,建筑面积42.71万平方米;独山子校区占地面积576.32亩,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。固定资产22.29亿元,教学实验实训设备资产1.32亿元,图书馆现有藏书60.84万册,电子图书137.30万册。
现有教职工578人,其中,专任教师493人,高级职称132人(正高12人,副高120人),硕士及以上学位321人(博士6人,硕士315人)。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1个、自治区“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育团队”1个、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、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3个;获得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1人、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1人,自治区“天山英才”计划5人、教学名师3人、教学能手3人、思政课骨干教师1人;获批自治区级名班主任工作室3个。
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.01万人,开设39个高职专业、14个五年制专业和10个中职专业,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办3个高本衔接的本科层次人才试点专业,构建了钻井技术、石油化工技术、电气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网络技术、化工装备技术、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和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等7大专业群,有序推进建设“中-高-本”贯通培养的现代职教体系。
二、主要办学成效
“十四五”期间,学院聚焦“双高计划”和申办职业本科的目标,落实党委“1151”战略要求,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,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绩。
(一)党建引领优势持续增强。学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把党的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统领,打造“一支部一特色”党建品牌。现已建成“全国样板支部”1个、自治区“样板党支部”1个、自治区“双带头人”工作室3个,2个党建工作案例入选新疆高校党建优秀案例。
(二)立德树人工作扎实推进。学院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切实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。一是思政课程成效显著。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,开足开齐开好思政课,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二等奖1项、自治区级教学奖项13项,立项教育部思政专项课题1项,获得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奖项2项,“红润油海”实践研修基地立项自治区思政精品建设项目。二是课程思政全面发力。构建“三优四融一主线”课程思政体系,建成17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,打造1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1个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,编写1本课程思政案例集。三是铸牢教育走深走实。探索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“1+3+N+1”工作体系,创建“全国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”“石油精神体验中心”“爱国主义思政影院”等文化教育基地5个,打造“职业教育活动周”“校园文化艺术节”等文化平台4个。获批克拉玛依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校,组织师生参加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、自治区级奖项6项。
(三)关键办学能力有效提升。学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,推进教育教学改革,优化人才培养模式,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。一是专业(群)建设成绩突显。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,动态调整专业集群建设,建成6个自治区级骨干专业群。推动专业内涵建设,建成10个国家级骨干专业、6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、5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、3个全国“现代学徒制”试点专业。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,建成3个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专业,6个国家级实训基地,1个国家级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培训基地,19个“1+X”证书制度试点工种。二是质量工程屡创佳绩。自治区首批优质校验收获评“优秀”,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被自治区认定为“有效”,新时代“三通四有一平台”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以“优秀”等次通过自治区验收。建设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,完成1个国家级资源库项目建设;立项1门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和5门自治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;建设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、8个院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3个院级教学名师工作室;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优秀成果(教材/论文)奖8项。三是师生大赛成绩突出。教师获得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5项、二等奖7项、三等奖2项,自治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3项、三等奖1项。学生获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9项、自治区级奖项104项,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11项、自治区级奖项91项。
(四)产教融合质量赋能增效。学院立足于区域发展,持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,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。一是推动“两翼”建设。牵头成立油气生产加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、克拉玛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,其中油气生产加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获批自治区级共同体。依托“两翼”,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度革新,与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,共育技能创新型人才。二是搭建校企育人平台。建设陆军院士工作站、克拉玛依市数字科技产业创新中心。与白碱滩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与242家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共育,覆盖全校40个专业。建成5个产业学院,8个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,1个国家级示范性仿真实训基地,1个职业教育联盟及教师企业流动站,2个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,152个校内实训基地和14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,1个知识产权实习实训基地,1个“一站式”服务工作站,1个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。三是加强科研创新转化。建设科研成果机构知识库,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、厅局级项目98项,公开发表论文747篇,专利授权93件、软件著作权25件。
(五)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。学院全面融入区域发展,注重服务地方产业,提升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供给水平,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搭建阶梯。一是持续增强社会培训效能。获批国家职业体验教育(实验)基地,获批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、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、科普教育基地、研学旅游基地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,获评克拉玛依市5A级社会培训评价组织。有13个职业技能社会评价工种,每年鉴定1千余人次。开发研学线路14条,年均服务1万余人次。组织公务员类、执业资格类、学历考试类等9项考试任务,年均服务考生3万余人次。获批中国成人教育协会“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”第二批实验校,1个工作室获得全国新时代“终身学习品牌项目”,1个工作室入选中国科协学风涵养工作室、2人入选自治区青少年科普专家。二是精准服务地方发展需求。常态化开展书记校长“访企拓岗”,与635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。持续推进“订单式”育才模式,积极探索校企共商方案、共建课程、联合培养人才。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位居自治区高校前列,留疆就业率达到90%以上,留克就业率达到40%以上。
(六)国际交流合作卓有成效。学院紧抓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能源战略发展契机,坚持“教随产出、产教同行”,与新疆建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建“天山油苗工坊”,与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石油天然气大学合作建设“经世学堂”项目,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等6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,立项自治区“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”。
(七)教育保障能力持续跃升。学院以改革促发展,推进数字校园建设,提升学院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。一是学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。逐步完成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综合管理体系建设,探索“书院制”育人新模式。完善“四化三建两保一评价”学生管理模式,系统推进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,形成教育资源295个。加强学管队伍建设,建成自治区“名辅导员工作室”1个,荣获自治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。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获国家级荣誉6项、自治区级荣誉5项。二是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。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,先后荣获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、国家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项目建设单位、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,承担自治区重点专项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,成为全疆首个实现“双域融合”的高职院校。三是校园安全工作持续向好。健全校园安全防范体系,强化安全教育管理,持续加强校园人防、物防、技防,做好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,每年获克拉玛依市“平安校园”称号。
(数据截至2025年3月)
-
克拉玛依校区地址
新疆·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安定路355号
邮编:834000
-
独山子校区地址
新疆·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北京路10号
邮编:833699
-
电话
0990-6620618 (党政办)
0990-6620615 (党政办传真)
0990-6609801 (招生就业指导处)
0990-6234377 (招生就业指导处)